2020年05月13日10:16 来源:人民网-理论频道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摆脱贫困首要并不是摆脱物质的贫困,而是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。要注重扶贫同扶志、扶智相结合,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。精准脱贫在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。因为,在精准脱贫工作中,扶贫政策、经济物质是“外因”,贫困人群的内生动力才是“内因”。只有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才是解决脱贫的根本之道,其中,内生动力的激发是根本是关键。
一是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,变“要我脱贫”为“我要脱贫”。志不立,天下无可成之事。精准脱贫,贫困群众思想上的认识是关键,只有真正克服了“靠着墙根晒太阳,等着别人送小康”的“坐等靠要”思想,才能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。调查发现,要实现“要我脱贫”为“我要脱贫”,要做到“三个到位”:宣传要到位,即通过广播、网络、入户宣传等方式,大力宣传扶贫政策。同时,大力宣传先进脱贫典型,特别是身边脱贫户积极进取、不等不靠的脱贫事迹,促使贫困户树立正确脱贫观念,变“要我脱贫”为“我要脱贫”。学习要到位,思想上脱贫,励志教育是重点、技能培训是关键。贫困户要脱贫,思想上要进步,意志上要增强,态度上要转变,技能要“上身”,通过励志教育和技能培训,把施策做实、做细,用技能脱贫,彻底拔掉“穷根”。措施要到位,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等措施,倡导新风尚,传递正能量。
二是坚持传技与帮扶相结合,变“不会脱贫”为“帮引脱贫”。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”,技能培训是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能力的重要举措,要按照“缺什么、补什么、需什么、教什么”的原则,在培训上更具针对性,通过提升贫困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。同时,要针对不同需求,开展分类培训,不能搞“一刀切”。比如:针对年龄大、身体较差、行动不便、通过市场难以实现就业的贫困劳动者,可进行农村保洁、保绿、护林、护路等辅助性就业岗位的培训;对有劳动能力的,可开展种植、销售服务等方面的培训等,力争通过培训让每一个贫困户有事可做、有业可守、有钱可挣。在政策支持上巩固提升,保持现有产业直补、主体奖补、农业保险等政策;实施差异化产业扶贫帮扶模式。在服务措施上巩固提升,建立贫困村产业技术指导员服务制度,开展新技术、新品种、新技能推广,加强产业技术培训指导力度,推进有产业技术需求贫困户产业精准培训。在培育经营主体上巩固提升,采取“企业+贫困户”、“合作社+贫困户”、“能人+贫困户”的利益联结方式,为贫困户产业增收“扶上马、送一程”。在机制创新上巩固提升,建立产业扶贫调度督查、“回查、回访”制度,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,用机制约束推进产业扶贫成效巩固。在消费扶贫上巩固提升,做好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工作,开设“贫困地区农产品扶贫消费专柜”提高营销能力;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,采取“以购代捐”“以买代帮”等方式采购扶贫产品;利用好中国农民丰收节、国家扶贫日、农产品展览展销会等平台推销扶贫产品;深化电商平台建设,发挥互联网平台销售扶贫产品作用,促进扶贫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等。
三是坚持奖补激励与典型示范相结合,变“被动脱贫”为“主动脱贫”。出台主体奖补政策,增强带贫能力,可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、基础设施建设、示范合作社创建等建设进行奖补,以改善农业生产设施,增加带贫减贫能力。推行贫困户直补政策,提升发展动力,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出台产业直补政策,做到贫困户发展什么补什么。鼓励贫困户短中长产业发展相结合,为稳定脱贫打基础。强化金融扶持,拓展扶贫效力,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,通过合作银行“小额贷款”给以资金支持,解决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发展资金“瓶颈”。实施农业保险政策,降低风险压力,鼓励群众购买水稻、蚕桑、茶叶、畜禽等农作物的政策性保险,让农户吃下“定心丸”。加强可视效果引导,发挥典型作用,帮钱帮物,不如树标杆。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典型宣传和感恩行动教育,通过媒体宣传脱贫光荣、表彰奖励、讲身边脱贫故事等方式,传递产业脱贫的正能量,激活群众通过自己双手、勤劳致富早脱贫。
(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;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地大分中心研究员。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(18BDJ085)阶段性成果。)